11月22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出席了马来西亚吉隆坡东亚合作领导人系列会议后,参观了位于马六甲的郑和文化馆。
600多年前,郑和的船队带着和平、友谊来到马六甲,与当地开展贸易和文化交流,成为两地和平交往、互利友好的使者。600年间,郑和在马来西亚的形象,随着中马关系的发展而演变,不变的是“郑和精神”所蕴含的友好与真诚,而这也正是当今中国在发展对东盟关系时继承的精髓。
根据《明史·郑和传》记载,“永乐三年(1405年)六月,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赍金币”。明史指出,三保太监郑和下西洋的原因是,“(明)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明实录》记载:永乐元年(1403年),明成祖派遣中官尹庆出使满刺加(即马六甲),永乐三年,满刺加酋长拜里迷苏刺派使臣到明朝朝贡,明成祖封拜里迷苏刺为国王,并封满刺加国西山为镇国之山,御制《镇国山碑铭》,勒石示万世子孙。碑铭在郑和第一次下西洋时由郑和带到满刺加建立。满剌加王朝在中华帝国的朝贡体系获得保护,消除了来自暹罗的威胁。
马六甲城位于马六甲海峡的咽喉地带,马六甲河流经城区通向海港,是贸易、仓储和船舶停靠和避风的极佳地点。郑和七下西洋,五次驻扎于马六甲城。据明代马欢著的《瀛涯胜览》记载,“中国宝船到彼,则立排栅,城垣设四门,更鼓楼,夜则提铃巡警,内又重栅小城,盖造库藏仓廒,一应钱粮顿放在内。去各国只俱回到此取齐,打整番货,装载停当,等候南风正顺与五月中旬开洋回还”。《瀛涯胜览》的作者马欢,以通事身份(翻译)跟随郑和船队下过三次西洋,记载比较可信。
据史料记载,郑和下西洋时,对沿途国家大量“赏赐”,显示了“天朝地大物博,无所不有”。明朝廷用大量的金银、丝绸、瓷器赏赐,换回朝贡的物品,如香料、燕窝、象牙以及奇珍异兽等奢侈品,以供宫廷消费。由于赏赐的物品大大多于朝贡的物品,明朝廷的财力无法长久支持这样的活动,因此明英宗即位后,便下令停止大规模的远航。
600多年后,马六甲有关郑和的历史遗迹大多湮没不存,但郑和形象却深入当地华人心中,随着时间推移,形成了带有神话性质的郑和传说。华人的义山“三宝山”,相传是郑和下西洋在马六甲的驻地。据说,郑和驻扎马六甲时,夜观天象,发现“七星坠地”,于是就地挖掘七口井,供将士汲用。宝山庙前后还现存两口古井,称为“三宝井”,另外五口古井已被填平了。
16世纪以来,马六甲的华人饱受西方的欺凌,郑和成为当地华人的精神支柱和理想的象征。20世纪70年代起,马来西亚推行的“土著马来人优先”的新经济政策,导致当地华人在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上处于不平等地位。在这种情况下,华人发扬郑和不畏险阻、勇于开拓的精神,在逆境中谋求发展。
1983年10月,马六甲州首席部长致函三宝山业主青云亭管委,表示要铲平三宝山,以开发经济项目。由于三宝山在华人心目中的地位特殊,华人因此与马来人矛盾激化。此后,华人社团群情激奋,发动了保卫“三宝山”运动,即“三宝山事件”。华人义士陆庭谕从1984年11月25日起,开始定期绝食与静坐,最后马六甲州政府宣布拨款5万马币美化“三宝山”,才平息了这场风波。
20世纪90年代,马六甲州政府在马六甲古城附近,建立了仿古马六甲苏丹皇宫,宫内展示了满剌加王朝全盛时期“万国来朝”的场景,其中有三名明朝特使塑像下跪在马六甲苏丹面前。明朝是满剌加(马六甲)王朝的宗主国,明朝特使怎么可能在苏丹面前下跪?这段被歪曲的历史,曾引起华人和有识之士的不满。
马六甲州元首与马华总商会于1990年访问中国,参观了南京郑和公园和郑和纪念馆,深受郑和伟大事迹的震动。马六甲州政府代表团回国后,决定在马六甲成立郑和纪念馆。
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迅速增长,国力日益强大,中马友好关系得到极大改善。大批中国游客来马旅游,也使得郑和成为马六甲的文化焦点。2004年,马来西亚政府授权马六甲州政府主办马中建交30周年和“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系列活动。直到那时,上世纪90年代当地华人商会从中国福建定制的14尺高、重11吨的郑和石像,才从尘封的仓库请出,安置在郑和文化馆院内。而仿古马来皇宫里下跪的明特使也被撤走,换成了威严的郑和端坐塑像。
郑和开辟了中国与马来西亚的友好交往之路,奠定了中马关系的基础。近年来,中马关系在两国大力推动下,进一步深化了友好关系。目前,中马双边贸易突破了千亿美元,中国连续7年成为马来西亚最大的贸易伙伴,双方在贸易、金融、基础建设、农业渔业都有密切的合作。
2013年中国政府提出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即“一带一路”倡议,同时创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丝路基金等将为此提供融资支持。中方还倡议区域国家金融机构联合发起成立“亚洲金融合作协会”,为本地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撑。马来西亚对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给予了积极响应。
不仅如此,为了稳定不断贬值的马币,中国宣布继续按照市场原则购买马来西亚国债,在马来西亚发放人民币债券。中国还将为马来西亚提供额度为500亿元人民币的“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额度”。中马友好关系进入了全新时期。
为推进中国和东盟地区发展战略对接,双方还将在更加广泛的领域开展更加深入的合作。例如中国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与马来西亚“2020宏愿”战略对接。落实“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快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共同建设更加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共同打击恐怖主义和跨境犯罪,共同应对网络安全、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的挑战,保护环境资源、发展公共卫生、扶贫减贫,加强海洋合作等,在和平与包容的天地中大展宏图。
当前,中国发展对东盟关系,是本着和平、友好、共赢的初心。然而,有些别有用心之人,不顾现实情况,批评中国企图利用“一带一路”重建中华帝国朝贡贸易体系。这种观点可以说是荒谬至极。古代封建宗主国与藩属的关系早已不复存在,当今世界各国都是主权平等的国家。持有这种观点的人,实质是企图散布另一种版本的“中国威胁”的言论,妄图挑起事端,动摇中国与东盟国家的互信基础。
11月20日,李总理在访问马来西亚之前,在马《南洋商报》发表了题为《历史的航道、崭新的坐标、扬起风帆》的署名文章,指出郑和“率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舰队来到这片富庶之地,并没有搞掠夺,也没有搞扩张,更没有搞殖民,留下的是当地传颂了几个世纪的善举和义举。郑和维护正义、兼济天下的事迹,正是中华民族热爱和平、睦邻友好的思想精髓,也是地区国家绵延至今的共同精神财富与文化基因。”
李克强总理是以历史比喻来说明中国当前的立场,东盟国家不必对中国感到威胁和担心。李克强总理高屋建瓴地驳斥了所谓“中国威胁”的谬论,明确地诠释了“郑和精神”的精髓是“真诚、友好、互利、共赢”,而这样的精神正贯穿中国对东盟关系的始终。
郑和的“和”,是和平、和谐,也是包容。在中国与个别南海周边国家存在岛礁争端的情况下,通过东南亚国家人民熟悉的郑和与“郑和精神”,可以清晰地了解中国爱好和平与追求和平的初衷,打消所谓“中国威胁”的疑虑。而在“郑和精神”引领下不断友好发展的中马关系,也为中国和东盟各国关系树立了榜样。(作者系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副教授)■